手机浏览器扫描二维码访问
本该积极入世的孔子,在《论语》里恭敬守礼、文质彬彬,而本该无为出世的老子,在《道德经》里却是颇以上位者自居。
老子的故事本来就充满着玄幻色彩。
司马迁在《史记》中讲了这么一个故事:老子在周朝住了很久,眼见周朝日益衰落如大厦将倾,于是决定离开。他来到函谷关前,函谷关令尹喜请求他说:“您即将隐退了,请勉为其难为我们写一本书吧!”于是老子写下《道德经》后翩然离去,不知所终。
为什么说这个故事很玄幻呢?
《史记》云:老子修道德,其学以自隐无名为务。意思大致是说,老子努力当个无名之辈,让自己默默无闻地隐身于世。老子本人应该不会反对这个评价,他在《道德经》说过“道常,无名”,又说过“道隐,无名”。他的后继者庄子更进一步,说“神人无功,圣人无名。”
老子又说“大音希声,大象无形”,认为道的本质是隐而不显的,所以他主张“是以圣人处无为之事,行不言之教”。照此说来,老子最好留下一本无字天书,就像武则天的无字碑一样。武则天的无字碑是功过自有后人评说,老子的无字天书是天道自有他人感悟。如此才能从逻辑上自洽,岂不妙哉?
但是老子偏偏留下了《道德经》五千言。
既然要行不言之教,老子为什么就留下了《道德经》呢?老子已经西出函谷关,没有机会正面回答我们。但是《史记》记载的这个故事,多少给了我们一个答案:老子本不打算着书立说的,但是尹喜感动了他,所以才写了《道德经》。其中颇有一些欲盖弥彰的味道。
这是故事的第一个玄幻之处。
有人说:《道德经》不是老子写的,是后人托名伪作。
这个说法当然有它的道理。几乎所有的先秦典籍都非某个人独立完成,《道德经》想必也不例外。但是我们在这里不作辩伪不作考证,因为如果深入考证下去,老子是不是存在,或者老子是不是作为某个特定的人物而存在,时隔2500多年后,都已变成不可考的历史疑问。
我们学习《道德经》,是想了解它讲了些什么,对后世产生了什么影响,对我们有什么帮助。既然如此,只要《道德经》这本书真实存在,这就够了。吃鸡蛋的人,何必在意下蛋的母鸡是哪位?既然人们普遍认为老子是《道德经》的作者,我们就姑妄听之,权且将他看作该书的唯一作者,这样岂不是省事多了?
其实,也并没有省事多少,因为会出现新的问题。
我们姑且认定就是老子写的《道德经》,而且与尹喜脱不了干系,那么第二个问题紧接着就来了:既然老子致力于自隐无名,尹喜为什么会知道他的名声呢?
这是故事的第二个玄幻之处。
尹喜如果不闻老子之名,断然不会请老子“强为我着书”。更神奇的是,不仅函谷关的尹喜听说过老子的名声,就连儒家的孔子也早已听老子的大名。在老子西出函谷关很多年前,孔子决定问礼于老子。他对弟子南宫敬叔说,周王室有个档案管理员名叫老聃,“博古通今,知礼乐之源,明道德之要。”
孔子问礼老子后,佩服得不得了。他把老子比喻成龙:“鸟,吾知其能飞;鱼,吾知其能游;兽,吾知其能走。走者可以为罔,游者可以为纶,飞者可以为矰。至于龙,吾不能知,其乘风云而上天。吾今日见老子,其犹龙邪!”孔子知道鸟、鱼、兽的习性,也知道怎么对付它们,可是对于龙,他不知道该怎么办,因为龙能乘着风云上天。孔子觉得老子就像龙一样智慧如海,无迹可寻。
孔子问礼的故事说明,在很早以前老子确实已经名显于世了。
喜欢跟着姓名学国学请大家收藏:()跟着姓名学国学
我是虚构史学家 明末逐鹿天下 都献祭速通了,谁还苦修功法啊 断绝关系后,我掠夺假少爷的天赋 领主种田:靠的竟是魔动力 武道大帝 风流山村野医 赤胆特工 对话古今,我靠泡面俘获女帝芳心 60后的黄粱梦 十界传说,符文血眼 全民诸天:我教盘古开天辟地 联盟:重生s7,亚索砍翻skt 青蛇神探 步入仙途 靠生子宠冠后宫 逍遥诸天,送易小川进宫开始 天门神幻 一天一亿抖币,我为什么还这么穷 从念动力开始的诸天旅行
...
最强系统,我就是最强!还有谁?叶风看着众多的天骄,脸色淡定无比!获得最强系统,经验可复制对方的功法神通,可升级功法神通品阶无所不能,唯有最强!碾压苍穹,打爆世间一切不服者!...
...
一个浑浑噩噩的少年,在阳台吹风不小心掉了下去,死过一次的他,决定开始改变,故事从这里开始,他就是林浩...
甜宠无虐+日更+萌宝+智脑一个大佬和重生来的小媳妇甜蜜日常!一个娱乐小透明凭借智脑逆袭成超级影后的故事~...
一个集合口袋妖怪,数码宝贝等等游戏,动漫的游戏正式登陆全球,谁才是最强的训练家,谁才是游戏里最强的宠物,且看罗炎称霸漫兽竞技场,一步一步从无名小卒爬上神坛。...